算上今年5月14日陪同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社科院的两位院长一行访问NPO认定法人·中国归还者日中友好之会,笔者已经记不清究竟来过几次这里了。每次不管是领着研究所的人来,还是陪同院领导来,池田澄江理事长为首的各位都一如既往地热情接待,周到安排,组织交流座谈。每每现身说法到动情之处,既要咀嚼不堪回首的侵华战争导致的被遗华的那段痛苦经历,也让超越国界的中国养父母大爱的光芒更加熠熠生辉,更让残留孤儿这个特殊历史境遇下产生的人群日益成为中日友好的温情符号。
有幸与这些老人家相遇、相知和相望,缘于三种逐渐定格的情愫及不断放大的情怀。
一是,缘于历久弥新的“感动”。认识池田理事长等人是在她们组织遗华孤儿回国报恩演出和友好交流的时候,将被抛弃、被收养、被哺育等一波三折的复杂人生编成节目,将骨肉寻亲后定居日本的生活与向第二故乡报恩相链接,友好之会的活动策划、谢恩之旅、友好访问赢得了包括时任国家和省市领导人的赞赏,也催生了对她们不懈报恩的一次又一次的感动,这种感动之缘至今历久弥新。
二是,缘于挥之不去的“感佩”。这些在日本战败当年或为襁褓中的婴儿、或为幼小的孩童,缘于中国养父母的无私大爱,不仅有了新的去处,得到新的父爱母爱,找到自己的第二故乡,基础教育和生存本领也为她们归国后的在日生活奠定了较好的根基。令人感佩的是,针对日本政府对遗华孤儿的战争责任,池田理事长等孤儿组织起来发起维护权益的诉讼,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由此诞生的友好之会的亲和力、组织力和执行力令人感佩,这种感佩之缘迄今挥之不去。
三是,缘于不断叠加的“感谢”。缘于上述的感动和感佩,近十年以来,黑龙江省社科院东北亚研究所不仅积极参与她们访华期间组织的友好活动,实现了双方的签约合作。笔者还在她们相关的交流大会上致辞,我们社科院也组织过与她们的座谈交流活动,尤其是笔者曾多次带领国内访日团组到访友好之会,每次或座谈或餐叙,总是能感受到她们对中国的报恩情怀,对龙江发展的时刻关心,对我们学者的嘘寒问暖,由此也总是引发我们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思念,这种感动永远在心中升腾。
每次离开位于东京都台东区的友好之会,回头看着一群耄耋老人在向我们挥手,心中就会涌上夹杂一丝酸楚的甜蜜,她们是多好的老人家!有这样一群不懈感恩和令人感动的人,真是民间交往之幸,中日友好之幸。
(此文是应池田理事长之约,为她们的6月会刊专门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