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1日下午,即将西坠的炎热的残阳倾泻在一栋红色基调的建筑周围,远远望过去,犹如穿透黑黝黝的大地上升腾着的一抹赤血残阳,释放着一团青春的能量,述说着一簇历史的记忆。第六次来到黑河“知青博物馆”,扑面而来的“与共和国同命运”的鎏金大字在大厅摆放的知青农具和灯光映衬下灼灼生辉。或许是冥冥中的岁月的缘分安排,或许这里还是黑龙江省社科院知青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的责任使然,这一次,有幸邂逅了被誉为“知青精神圣殿”的守夜人的刘树新馆长。这位72岁的老人“不请自来”地为我们介绍展板的内容,拉开了一段围绕“知青历史”、“知青文化”与“知青贡献”的激情对话。

这次与研究所的同事一起来黑河做两项智库课题的调研,虽然是久违的再次造访黑河,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算起来已经来黑河有几十次了。说起“知青博物馆”也不陌生,算上这次也是第六次了。上一次好像是黑河市政府邀请省内知名专家做客,在黑河和五大连池住了几天。这次调研是研究所主持工作的杜颖副所长带队,在完成了为期两天、与政府商务局、自贸片区、口岸办、文体旅局、社科联的座谈,考察黑河口岸和黑龙江大桥人员及货物进出境现状后,利用返程登机前的一点时间,我们来到了“知青博物馆”。可能是笔者和杜所长的年龄与共和国的这场人口往返大迁移有诸多关联的缘故,与年轻人相比,我们两个人看得很仔细,甚至还会在特定的事件和人物展示面前进行学术式的交谈。

就在我们围绕知青群体中出现的各行业的能人进行交流之际,“这个人不简单,当时企业不景气,她主动要求担任厂长,后来推出了青春宝,还与泰国正大集团合作推出正大青春宝......”一个堂音厚重、略带磁性的男性声音从侧面传来,以为是中年人,侧身看去却像一位长者。“知青绝不是文革的产物.....”长者滔滔不绝地继续他的介绍。学者的本能使我意识到眼前的长者不是普通的人,于是主动询问。

原来眼前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刘树新馆长。笔者对刘馆长早就久仰大名,但一直无缘相见。据说1953年出生的刘馆长扎根黑河43年,历任教师、校长、县长、副市长等职,曾先后主管农业、水利及文化项目。刘馆长最为人称道的是曾主持建设黑龙江山口水库、瑷珲历史陈列馆及知青博物馆。瑷珲历史陈列馆还荣获全国十大精品馆,知青馆晋级国家二级馆,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质。从2009年8月知青博物馆开馆时担任馆长,2014年起带队全国巡展,到现在任名誉馆长,刘馆长也从克服创建之初面临的资金缺口、陈列内容及文物征集三大难题的闯关者、筹建者,蜕变为退休后于2018年创办至今、点击量超145万次的《树新讲知青》音频节目的主播,知青馆的义务讲解员、守护者。

当听说我们是来自省社科院的科研人员时,刘馆长的话匣子愈发不可收拾。从省社科院在知青博物馆设立“知青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到国家方志馆设立知青分馆,从自己长达23年的建馆历程,到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即将在8月11日开馆,刘馆长都在有意无意地传递这样一个独特的观点:知青以“青春”与“下岗”的双重牺牲换取了国家两次转型的平稳过渡,并将物质贡献升华为永续的精神遗产。知青历史与文化绝不是文革的产物,而是悲情与荣光的辩证,第二次脊梁式贡献,集体奉献的精华与浓缩。能为“一代人的芳华”守夜,深耕他们的青春奉献与精神力量,即使是初次见面,敬意却似乎早就铸就。

不管与刘馆长的见面是偶然,还是天注定的缘分安排,从授业解惑的角度,笔者和杜所长从刘馆长通透的解说中学习了很多,而其中最令笔者认同的是其关于1776万知青的六大贡献的掷地有声:“他们是边疆与农村的经济开拓者、边疆与农村的国土守护者、边疆与农村文化的传播者、边疆与农村卫生事业建设者、边疆与农村教育事业奉献者、边疆与农村科技事业创造者。”笔者回哈后查了一些资料,刘馆长还将知青的贡献在不同的演讲和文章中归纳为:一是推动边疆与农村的经济发展;二是打破农村文化封闭性,普及教育与知识;三是奠定改革开放的物质与人力基础;四是促进城乡融合与社会治理;五是以牺牲精神塑造国家集体记忆;六是凝练"知青精神"作为民族遗产。此时彼时,似乎对知青贡献主旋律的诠释一脉贯通,殊途同归。

人海茫茫中与有些人相遇,多数是擦肩而过,也鲜有值得你去回眸审视的缘分,而与有些人的看似不经意的擦肩,却注定了一段相识恨晚的机缘。晚上与太太在社科家园散步,一边听刘馆长传来的“树新讲知青”链接,一边在讨论一个话题:一个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民族总是要有仰望星空的人,在笔者的心目中,刘树新当是其中的佼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