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7日,利用在上海大学开会午餐后的一点休息时间,主办方领导陪着我们参观了位于校园内的一个展览。“斯文在兹:西南联大学人墨迹展”的名字颇有诗意,氛围颇为悲壮,成就不同凡响。尤其是主题和意蕴都颇为契合学者、教授的身份,自然就对展示增添了油然而生的敬慕,对那个时代充满了注目礼一般的回眸仪式感。展品尤为厚重。汇集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北京大学校史馆、南开大学博物馆、四川省建川博物馆、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上海大学以及黄宏将军等机构与个人的珍藏。整个展示以西南联大在抗日的烽火中诞生为引线,以珍贵手稿、书信、笔记等展品折射的三观信仰、教学笔记、研究点滴、校训家书等相关墨迹为呈现,以那一段既令人悲戚又催人奋争的历史为背景,让人一窥联大学人的历史风骨与时代担当,感受师生在战火纷飞中坚守教育、赓续文脉的坚韧与担当。

展览由“烽火淬墨”、“文华艺茂”、“弦诵未绝”三个部分组成,分别讲述了在日军全面侵华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被迫南迁,师生们在战火中跋涉千里,最终在昆明汇聚,组建西南联大的成立过程;联大学人在动荡局势下的学术上追求卓越,在精神上坚守“刚毅坚卓”校训的学术艺术成就;联大始终坚守教育理想,弦诵不辍,学术术上追求卓越,在思想上坚持民主与自由的保留中国精神火种的作用。展品涵盖了冯友兰的哲思、华罗庚的公式、沈从文的诗行、费孝通的田野笔记、闻一多刻白文“吴有训”印、赵宝煦书《西南联合大学校歌》、《边疆人文》月刊发刊词手抄稿等珍贵文物,无一不在诠释着展览前言的“一纸信札、牛卷残稿,是先贤以笔为刃、以纸为盾的见证,更是烽火淬炼的文明印记”的历史厚重感,联大学人“为往圣继绝学”的执着,联大师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诚。整个展馆的设计,也犹如举着火把穿越时空走廊,在经历了烽火淬墨的历史回响、文华艺茂的学术光芒、弦诵未绝的精神传承洗礼后,见证了中国知识工作者用知识赓续民族文脉,用文化筑起精神长城的史无前例的精神远征,他们在硝烟中用生命诠释“学术无问西东,精神自有经纬”的真谛。

尤其令人感慨的是,透过展览的“伟业流长”单元,西南联大的历史堪称可歌可泣,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后续影响更是堪称波澜壮阔:八年间,西南联大先后在校的学生共8000多人,毕业的本科生、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共3882人。在他们中间,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外籍院士的有90人;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有6位是联大学生;3人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对国家的建设发展和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由此想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展览让我们我们透过战火感受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怀、体温、誓言、追求和学术及文字功夫的同时,更是感受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遗留的切片,文化基因的流淌,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保留及延续的巨大的知识传承力量。

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通过展览,仿佛能隔空触碰到联大学人“刚毅坚卓”的文化品格,仿佛能隔空抚摸到联大学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报效国家的精神温度,仿佛能看到联大学人的雄姿再次复活向我们走来。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确立的学术、文化丰碑具有不可磨灭的火种价值,无法撼动的历史地位。他们镌写的不朽的篇章,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将激励着新时代的我们继续发扬联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走出展馆,这个夏季上海第一个34°的高温日的热浪袭来,与看过“斯文在兹:西南联大学人墨迹展”后胸中不断升腾的热度合二为一,让这次的上海会议之旅具有了一丝别样的“热”的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