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志刚:疫情下东北振兴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借鉴与思考
2020-11-19 13:15:24
  • 0
  • 0
  • 0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提出的“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畅通双循环中的东北振兴与制造业转型升级。10月24日,由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承办,辽宁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供支持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东北振兴”国际论坛在沈阳举行。来自中央部委、国家级智库、辽沈地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干部,辽宁省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东北地区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央广网、中新社、辽宁电视台、辽宁日报、东北新闻网、沈阳日报等媒体代表,日本、韩国智库的专家学者共300余人出席论坛。

  以下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笪志刚发言实录。  我将从东北亚区域合作和东北振兴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两个视角结合的角度,以疫情下东北振兴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借鉴与思考为题,谈几点我的看法:

  从中央政治局7月提出立足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是针对疫情、世界局势和国内的国情包括整个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的适应性的调整,给我们带来很多机遇,但是与此同时,我个人更觉得它可能给东北地区包括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更多的是挑战,倒逼我们改革的压力可能会大一些,我从双循环下东北振兴的挑战和机遇,包括深化借鉴与合作谈几点对策思考。

  一、双循环下东北振兴的挑战与机遇

  1.面临三个新挑战

第一,是“三位一体”地缘新挑战加剧。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局(中美关系等)、东北亚地缘日趋复杂化(中日韩及半岛)、新冠疫情常态化(第二三波威胁,复苏周期拉长)。

  总书记说现在处在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方面我们比以往更接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和条件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也处在世界未有大变局下,变局下的危机意识、挑战意识实际也在增强,尤其是疫情下中美关系、中欧关系、包括中日关系,整个区域经济包括世界的变化不仅给国家双边和多边合作带来一些挑战,也给东北地区尤其制造业在对外合作上带来不确定性。还有东北亚地缘的变化,走向也值得担忧,从2018年3月以来,东北亚非常好,但是因为疫情包括疫情下产生的双边和多边的矛盾,几乎把东北亚区域合作好不容易见到的一些好的势头打回了原型,包括中日之间的变化和中韩之间的变化、日韩之间的矛盾包括半岛形势的演变,都有一些不确定性。特别是在产业及制造业转移以上,东北亚现在出现了一些淡化东北亚区域合作,形成向区域俱乐部化的新的合作的迹象,这值得我们警惕。这次演讲标题用的疫情下,没用后疫情下,现在很多人谈后疫情,实际上现在欧洲第二波、美国第三波(疫情),这是疫情常态。假设明年年初疫苗上市,全部大范围集中接种两年,这种情况下假设疫苗普及得三四年,至少2024年之前疫情的常态化是存在的。从去年12月到今年1月、6月、9月、10月发布了好几次调整,这辐射周期未来会进一步拉长,这是一个挑战。

  第二、内外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从外部角度来看,中国的制造业,尤其是东北的制造业的外部压力在加大。美国在今年5月份和7个国家包括日韩、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越南成立了经济繁荣网络联盟,目的就是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包括印度、澳大利亚和东盟在内,包括一些发达经济体,对制造业的对外合作、制造业转移,科技创新、科技革新、科技合作等打上了标签,新的信息技术都受到冲击和影响。从内部竞争加剧的角度来看,从2003年第一轮,到2013年第二轮,到2016年总书记访问东北对东北提出新的战略要求,东北振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产业的趋同化、竞争化、一般化、僵硬化,僵尸企业等等,内部竞争在逐渐加剧,这将对我们未来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第三、双循环能力不足。一是应对中国区域调整由东到中到西这种优势互补的或者是扶持的这种区域格局的能力,2013年“一带一路”提出以后,“形成了一个南北向的协调格局。这种格局最大特点就是有相互优势互补的一面,但是区域竞争、省际竞争更加加剧,东北地区在应对这个问题上还存在很多的短板。二是应对产业合作竞争的格局的能力。 我认为东北制造业多数还处在一种垂直格局或者是垂直格局向水平格局过度的一个机制中,现在的制造业包括整体的产业对外合作更多的是侧重于那种就产业论产业、就贸易、就投资而言的那种合作。应该说对市场规则的确立、对制度性的合作包括对构筑产业链的能力,实际是很低的。三是应对产业科技人才竞争格局的能力。东北确实存在着人才流失、人口外流。包括从“十四五”规划中未来五年的人口整体是流失的格局,包括产业人才、科技人才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我想可能要见仁见智,但是有一点总的趋势还是人口流失,而且疫情下更凸显了东北地区的变化。

  2.迎来三个新机遇

  虽然说我们面临很多的挑战,我们就没有机遇了吗?有些外围把我们的立足国内大循环称为新一轮的闭关锁国,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警惕的事情,因为它通过这个言论来妖魔化和削弱企业对外合作的信心,使企业制造业自身就淡化对外,现在疫情下包括未来发展我们还有很多机遇。

  第一、疫情下结构转型升级的机遇。从欧美各个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展的历程来看,都经历了一个过程,制造业的重大厚的产品制造到技术、附加值高的轻薄短小产品的转型升级,今后可能向服务产业、创新产业升级。像新的5G、数字服务产业、无接触产业等,包括疫情下和后疫情下都面临了很多。我个人觉得东北的制造业多少摆脱了大重长的格局,轻薄短小优势正在形成,但是如何和下一论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包括疫情后的变化去推动这个转型升级是值得思考的,也是机遇。

  第二、构筑低碳产业。东北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的。但是实际上这次疫情下,世界发生变化,构筑低碳社会、低碳产业发展应该说形成了一个全球的趋势。我国提出2060年零碳排放,德国、日本、欧盟他们提出是2050年零排放,这个目标应该涵盖了未来的制造业业转型升级。以前的东北制造企业有什么意识?搞经济不能搞环保低碳,搞了低碳环保可能这个影响经济增长。实际上现在证明经济和低碳相辅相成发展,实际上是可能的,尤其是在引入现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等之后。还有构建低碳营商环境。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应该说最近发生了很多向好的变化,包括整个市场情况都有变化。我认为,通过这一轮制造业的发展,在营商环境中要加入低碳的目标和评价。进一步要瞄准的是绿色复苏,这种发展一定是不能再回到传统意义的上的复苏,要打造低碳产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第三、数字经济新发展模式,9月份,大家可能看到了出口的疫情项目,医疗的特区、医疗产业、远程居家办公的新模式,线上教育产业带来的一些产品包括制造业的产品,包括非接触经济。

  二、深化借鉴与合作的几点对策思考

  1.对策思考

  第一、加大疫情下国际制造业转型与合作借鉴。现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我们对外的合作受疫情的影响,受中美关系复杂的变化,还有中国博弈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更多的应该侧重国内,这个思路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不能放弃对周边已经形成的优势,尤其是东北地区、东北亚的优势等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加大疫情的合作,既要考虑到政治外交因素,还要考虑市场和成本因素。

  第二,推动东北亚区域一体化。要强调向制造业协调发展,大家怎么发挥优势的问题。

  第三,在东北振兴中我们怎么对接,对接谁,从哪个角度对接?推进制造业、长三角对接服务业、金融业,大湾区对标科技业和金融业,东北对接东北亚,要把中日韩的产业、第三方合作的项目向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释放,参与未来的多边、双边的区域的构造。

  2.具体建议

  第一、深化与日韩俄引领后疫情下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合作,尤其是制造业。第二、中日韩携手推动东北亚共享经济产业新发展。第三,中日韩俄蒙共同发展绿色环境友好型产业。第四,中日要共同开发制造业,共同开发医院救助食品、长期保存食品。第五、中日韩俄蒙要共同应对疫情常态下非传统安全风险医疗防治救助合作,制造业开发、医疗疫苗研发等。

  最后东北振兴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不会一蹴而就,东北的经济是有韧性的,我们这次也没有必要过于自卑,东北制造业有历史也有潜力,但是也面临着很多瓶颈问题。要在总书记对东北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破解矛盾、深化改革的重要指示引领下,东北要强抓这一轮新的机遇,克服挑战,未来东北振兴和制造业转型还是值得期待的。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