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地区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具备哪些优势?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近年来,东北地区冰雪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特色文旅持续升温,文旅新业态、新场景不断涌现。特别是冰雪旅游,从“尔滨热”火爆出圈,到吉林“冰雪丝路”不胫而走,再到沈阳“冰雪嘉年华”体验升级,不仅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传统服务业升级,还催生冰雪演艺、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穿戴、冰雪研学等新业态,以“冷资源”撬动“热经济”。特色旅游已成为拉动消费、增加就业、带动产业发展,深化东北振兴的新动能。

东北地区发展特色文旅优势明显。从资源优势看,一是生态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东北地区旅游资源富集,拥有森林、山川、草原、湿地、冰雪、湖泊、江河、海洋等自然景观,以及夏季宜人的凉爽温度、冬季漫长的低温严寒等气候资源。二是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东北地区是肃慎、女真、满族等北方少数民族发祥地,拥有渔猎文化、金源文化、京旗文化,边疆文化、冰雪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也十分丰富,为文旅产业多样性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三是东西方文化交融,开放潜力巨大。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朝鲜等国接壤,是我国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形成了内外交融的欧陆风情、移民文化、俄侨文化,具有发展特色文旅的开放氛围。

从政策优势看,国家高度重视东北地区文旅业发展。中央和地方发布文件,明确东北的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地、中俄文旅交流合作示范区、中国生态康养旅游体验区等功能定位,为东北发展特色文旅提供了方向。2024年,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分别审议通过《关于促进东北三省一区旅游业协同发展的决定》,明确了东北三省一区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目标,即推动区域旅游资源协调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东北地区旅游整体品牌。同时,提出了具体的协同发展路径,包括冰雪旅游、绿色旅游、红色旅游等多个重点领域。

特色文旅为东北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仅2025年春节假期,辽宁省接待游客5335.88万人次,旅游收入536.98亿元;吉林省接待游客2770.68万人次,旅游收入337.55亿元;黑龙江省接待游客2626.3万人次,旅游收入336.5亿元。2024年,东北三省接待游客约13.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约1.64万亿元,旅游收入占三省GDP比重约25.8%,拉动文化、饮食、民俗、体育等相关产业附加值翻番,尤其是哈尔滨亚冬会在促进消费增长和产业投资上效果显著。“赏冰乐雪”沉浸体验游,滑雪、雪橇等冰雪运动游提升了冰雪旅游附加值,东北地区正形成以冰雪运动为牵引、冰雪旅游为支撑,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未来,东北发展特色文旅产业重点要遵循以下路径。首先,立足特色,打造东北冰雪文化IP。突出区域特色,深入挖掘东北地区的历史、民俗、自然等文化资源,为文创产业提供丰富的素材,打造辨识度更高、特色更加鲜明的文旅地标。其次,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由于冰雪旅游资源分布和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单一地区难以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要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打破区域限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强化东北文旅在共商宣传推广营销一体化、共享跨区域冰雪旅游线路、共建特色文化旅游带等方面的机制建设。最后,立足边疆特色,拓展国际冰雪旅游合作。依托东北地区东接日韩亚太、西联中亚欧洲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国际冰雪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模式,积极对接国际客源市场,着力打造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胜地和冰雪经济高地。
(本文刊发于2025年6月27日,《经济日报》智库版智库圆桌·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板块的“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系列解读文章中)
